“陜北過來一顆夜名星,夜里走路亮堂堂……”
這首誕生于70多年前的歌謠,曾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一帶流傳,至今在當地仍有人會唱。歌謠里唱的正是解放前夕,中共移駐西柏坡。
1947年5月,中共工委來到平山縣,確定工委駐地以太行山深處的西柏坡為中心。1948年5月,主席等來到西柏坡,與工委會合。
從此,西柏坡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,也成為中國革命z后一個農村指揮所。在這里,黨和主席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戰役。三大戰役的勝利,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勝利的基礎。
革命戰爭史拉開磅礴畫卷
在從1946年7月算起的大約5年時間內,殲敵正規軍500個旅(師)左右,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。
1948年9月8日至13日,在西柏坡機關小食堂的幾間簡陋土坯房里,中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,又稱“九月會議”,會議明確提出上述目標,并決定當年人民解放軍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、東北作戰,并準備打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會戰。
此時,解放戰爭進入第3年,中國的軍事、政治和經濟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,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國民黨統治集團?!熬旁聲h”的召開,為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,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,從思想上、政治上和組織上作了重要準備。
“16日攻克山東濟南,隨后三大戰役激戰猶酣,勝利一個接一個、戰局一環扣一環,捷報頻傳揚軍威?!比缃?,在西柏坡紀念館,這段史實被編成快板,講解員用這種形式把紅色歷史變得更加鮮活。
“九月會議”召開后,三大戰役打響,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,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,革命戰爭史上一幅氣勢磅礴、波瀾壯闊的畫卷正式拉開。
1948年9月12日,遼沈戰役正式發起。同年11月2日,遼沈戰役勝利結束,東北全境宣告解放,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萬余人。至此,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占了優勢,而且在數量上也占了優勢。
淮海戰役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進行,是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犧牲z重、殲敵數量z多、政治影響z大、戰爭樣式z復雜的戰役,共殲滅國民黨軍55萬余人?;春鹨鄣膭倮?,標志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。
平津戰役在1948年11月29日發起,歷時64天,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被殲滅和改編。此役之勝,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,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,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,對加速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具有重要意義。
山村z小指揮部排兵百萬
激戰尤酣、戰歌如潮。三大戰役歷時142天,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,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,奠定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。
土坯壘就、灰沙砸頂,西柏坡幾間普通的農家小屋,如果沒有“中共軍委作戰室舊址”的標識牌,誰能想到,中國革命戰爭史上震驚世界的大決戰就是在這里謀劃繪就。
作戰室的一間小土屋中,北墻上掛著一幅碩大的軍用地圖,是解放戰爭的形勢要圖,工作人員當時用紅藍鉛筆在圖上進行繪制標記。講解員告訴《法治日報》記者,那時所用紅藍鉛筆都是從敵人手里繳獲來的,為了節省鉛筆,工作人員就用紅藍毛線在地圖上做標記。
西柏坡紀念館通往三大戰役展廳的走廊墻上刻滿了電報報文,這些刻制的“電報”來源于當時的電報原樣。
來到西柏坡后,主席住在一間普通的山村農舍里,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日夜操勞。講解員介紹,在指揮三大戰役期間,他通常每天有十幾個小時坐在辦公桌前起草電報和文件。
在主席舊居的前院甬道邊,有一座廢棄的石磨磨盤,主席與朱德、劉少奇等同志經常圍坐在磨盤邊,研究時局、討論戰事,留下了“磨盤上布下雄兵百萬”的佳話。
群眾用小車推出戰役勝利
指揮三大戰役期間,主席親自起草的電報有197封。其中,有的電報對前線指揮得當、部署嚴密;有的積極與前線探討情況、博采眾長,堅持軍事民主;有的給予前線將領遇緊急情況可臨機處置的權限,明確前線不要事事請示。
西柏坡發出的電報黨旗指引、軍令如山,前線人民解放軍軍紀如鐵、所向披靡。在號角連鳴、炮火硝煙中,前線將士行動聽指揮,力克險阻贏得z終勝利。
“z后一碗飯送去做軍糧,z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,z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,z后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?!庇浾咴谖靼仄录o念館采訪時看到,講解員為游客動情唱著當年的民謠。這首民謠背后是深厚的軍民魚水情。
前方戰役驚天動地,后方推車轔轔作響?;春鹨鄣膭倮?,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。不僅是淮海戰役,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背后,一直都有人民群眾的“小推車”。三大戰役期間,解放區人民更是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,規模之大、任務之重、動員人力物力之多、影響之深,堪稱極為罕見的史詩畫卷。
“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,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,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?!敝飨倪@句有名論述,鐫刻在西柏坡紀念館里,更載入黨史,銘記在人民群眾心中。
(來源:人民網)
王老師:135-8261-2718
張老師:137-3118-8192
地 址:西柏坡紀念館館委會南側約30米西柏坡紅色傳承教育基地